农垦情 倮倮梦
发布日期:2013-06-13 浏览次数:10807
1962年10月,我的父亲钱国绶,这个1935年南京金陵高级专科学校水利专业的高材生,丢下了刚刚出生的我,带着美好的愿景,从龙亢农场来到高邮湖畔---这片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安营扎寨,开始了筹建大圹圩农场的创业之路。作为拓荒者,他和战友们一起搭帐蓬、睡地铺、风餐露宿、垦荒种田,创建农场基业。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他顶风雨、冒严寒、勘察水利、规划农田,设计农场发展蓝图。寒来暑往,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耕耘,翘首企盼,1965年,安徽省人委批复成立“安徽省国营大圹圩农场”。时年我整3岁。
第一次和母亲来到大圹圩农场,记忆模糊。长大后听母亲说起父亲当年背着我和母亲看自己亲手规化设计的农场蓝图,满是憧憬的笑容如三月的阳光温暖潋滟,仿佛在那一望无际的荒滩上,看到了五月滚滚的麦浪,看见了十月荡漾的稻花。他对妈妈说,等我们老了,带着孙辈来看儿子经营的农场。可是好景不长,1971年父亲这个“牛鬼蛇神”,受到不公正的处理,带着满心的遗憾退职回桐城老家,离开了他亲手参与建设的大圹圩农场。虽然回到了老家,但父亲的心一刻都没有离开农垦,常常向我提起农垦老一辈领导和职工是如何不计名利,艰苦创业的故事。他常说,是当年的老田厅长爱惜人才,把他这个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重用并保护,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设计规划了正阳关、龙亢、大圹圩三个农场。是大圹圩老场长孙家如、孙红喜、岳中林等保护了他免遭“文革”之苦。教导我要怀感恩之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物换星移,随着文革的结束,1979年已是64岁的父亲终于等来了平反昭雪的春天,他深表遗憾地对前来征求意见的农场人事部门同志说:我没能在有生之年,把我设计的农场建设好,但我一定让我儿子代替我报答农垦、献身农垦。就这样,尚在高二、满身散发着校园气息的我沿着父亲的足迹,来到了父亲一生牵挂的大圹圩农场。父爱有很多种,父亲选择了子承父业这一种,他毅然截断了我上大学的路。我当时是有机会说“不”的,但我却拒绝不了从小就被父亲熏染并植根于心的农垦情。我涉过夜夜不眠的月光,对大学背过身去,擦干无声坠落的眼泪,追随父亲而来,安他不安的心。
1980年2月初,父亲送我来到大圹圩农场,一踏上这陌生的土地,看到当时贫困的农场,我心冷了。当年春节回家过年,就想打退堂鼓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却没有直接给我做工作。但没过几天却接到了后来成为我最崇敬的首长和长辈的刘心恕的一封长信。他在信中谈了他们那辈人的人生艰辛,描绘了农垦如诗如画的未来,让我懂得了农业是泱泱大国的根基。后来才知道是父亲怕说服不了我,偷偷打电话让刘叔叔给我写信的。带着刘叔叔的信,我下定了建设农场的决心,毅然返回了大圹圩。在这里,一干就是十五年,从普通职工、气象员、综合统计、农场团委副书记,到仪表厂副厂长,高节安公司总经理,我伴随着大圹圩农场的发展一同锻炼成长。
199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960万平方公里,下海经商的浪潮席卷中国。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自己曾经未完成的学业在生命的深处缱绻,对农场当时僵化的经营体制感到莫名的压抑,强烈地想在父亲设定的道路外释放生命的另一种色彩。我选择了停薪留职。这是段怡人的乐章,行云流水。办工厂,如鱼得水;办公司,年50万元的收入如探囊取物。风生水起的商务让我有走出农垦的错觉。但父亲眷恋的目光和农垦情结始终如烙印般刻骨铭心、挥之不去,如丝般的牵挂时常萦绕在心头,心中默默祝愿农场跟着时代发展的车轮,越来越好。
10年光阴似箭,一晃到了2003年。改革发展中的大圹圩农场农业现代化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倮倮大米却一直是农场经济发展中的短腿,没有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和产量上不去,米厂连续5年亏损,这是一块深深压在时任农场场长徐成银心头的石头。怎么办?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徐场长大胆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苏南客商,重整倮倮米业,使我看到了农场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来了。当农场领导找到我想让我回农场,和苏南客商合作,共同发展倮倮米业的时候,我几乎没作任何停留,这一刻我归心似箭,仿佛听见了家的呼唤,那是父亲倾注了一生心血的土地,可是父亲永远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农场是他割舍不掉的牵挂。我也知道此去长路漫漫,粮食行业对我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而回农场的收入只不过眼前的二十分之一,收入落差确实很大,但对农垦的情感战胜了一切念想,我做通爱人的工作,转让了红火的生意,义无反顾重回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在农场党委的大力支持关心下,我暗下决心,带领米业一班人,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律经营企业,逐步完成股份制改造,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发挥国有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强力推进产业化发展。不懂经营,我们虚心请教,求贤纳士,四处取经,攻坚克难,没有市场,我们走南闯北,开发产品,培育品牌,谋求发展。天道酬勤,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具有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与特殊的生产工艺的“倮倮”牌系列产品,以“名门之秀”风姿,走俏市场,备受青睐。“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安徽名牌产品”……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全国首批安徽首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单位和在全国首家运用二维码查询系统,更彰显了 “倮倮”大米的品牌自信和质量自信。倮倮米业由最初的百万元产值攀升到数千万,连续10年盈利,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增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在农垦转型发展的今天,倮倮米业正以崭新的姿态、创新的理念、坚实的步伐,迈向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目前,首期建设年产5万吨大米的加工线已顺利建成投产,年产1000吨富硒发芽糙米代餐粉项目正在实施当中。我坚信,在农垦集团的关心支持下,把倮倮米业打造成为安徽农垦甚至在全国叫得响的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未来的“倮倮”将拥有规模化的生产基地、现代化的加工基地、健全的营销体系,倮倮商标将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享誉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安徽农垦人的“倮倮梦”一定会实现。(作者:钱奕庭 倮倮米业)
- 上一篇:风雨兼程 无悔今生
- 下一篇:安徽垦建公司创先争优谱新篇